快递包装环保使用以及后续处理是不是“绿色”?能不能对标环保要求进一步做好回收再利用?带着这些问题,今年暑假,上海政法学院纪录片学院和语言文化学院的学生们组成调研组,分赴快递公司、高校快递站、社区回收站、驿站、电商企业等开展社会调查,并撰写调查报告,提出改善现有回收模式“散、乱、杂”的现状等多条建议。
包装回收需要细化
早在今年6月,纪录片学院关于开展快递包装环保使用以及后续处理社会调查的课题,就获得了立项。石径同学率先来到学院快递收发站,了解高校对快递包装的回收情况。恰逢“6·18”购物节,快递站成为了学校最忙碌的地方,快递柜已无法满足如此庞大的需求量,地上堆满了快递,犹如一座座小山丘,同学们也络绎不绝来取快递。石径看到,很大一部分同学会就地拆快递,然后将快递包装放到快递站设立的回收垃圾桶。只是拆下的快递包装早已填满了垃圾桶,周围地上一圈全是快递包装垃圾。而所谓的回收垃圾桶,里面也并非都是可回收的快递包装,塑料袋、白色泡沫填充物等不可回收垃圾皆混入其中。石径同学认为,“这样的回收需要细化,比如多放几个垃圾桶,有的放可回收快递包装,有的放不可回收垃圾。”
小陈同学在杨浦区五角场镇平安佳苑小区察看情况,这里是她熟悉的居住地,每当大型购物节来临,可回收垃圾桶及其附近时常堆满了纸箱。保洁人员说,纸板箱、泡沫箱都可回收变卖,但是塑料袋属于干垃圾。可回收垃圾或堆放垃圾站一角,后调往收购站,或可投往“小黄箱”。“小黄箱”是市政府的实事项目,它可回收部分纸类、金属、塑料和织物,并给予相应资金“回馈”。但塑料制品的回收价格上备注了“有污渍的不收”“需要撕掉胶带等杂物”,可见将有大量快递包装与将不能回收再利用。废弃的塑料包装将焚烧或者填埋处理,“这不但浪费资源,还会污染环境”,小陈同学表示,应该改进。
“暴力”分拣现象减少
张俞奕辰同学前往一家菜鸟驿站,发现也有类似的回收箱。部分市民在驿站取完快递后直接拆盒,随后将基本完好的快递盒投入回收箱中。菜鸟驿站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快递回收箱对快递包装加以分类回收并二次利用,打造了绿色快递的“微循环”。尤其是在大型购物节后的快递高峰期,通过快递回收箱,每天能回收近百个快递盒,这样也能满足一部分居民寄递时的快递盒需求。对于回收来的快递盒、泡沫板、塑料袋,外包装袋等比较完好的,他们在清除掉上面的运单和个人信息后,会折叠整理放置好,方便二次利用。对无法再利用的包装废弃物,达到一定数量后,将通过与相关部门合作,实现统一无害化处理。
暑期社会调查小组还到中通快递公司青浦总部调研,在转运中心二层,有一整套全自动智能分拣设备,上下两条正在运转的传输带,正有秩序地传输着快递盒,一侧整齐摆放着蓝色环保转运袋。有30多名穿着制服的工人在接收、搬运袋子。转运中心经理王磊说,上方的传输带上的快递包裹,在经过对应的激光扫描后,将自动落到对应配送地区的转运袋里,当转运袋满了之后,分拣人员将袋子推人下面那条传输带,它将被运送至转运车中,送往不同地点。这样的设备节省了不少人力,“暴力”分拣的现象也减少了许多。
技术推进深度融合
前两天,几路调查人马碰头后,对所了解的情况进行了汇总分析,大家七嘴八舌亮出了自己的建言:政府出台一系列政策法规,在技术方面推进“互联网+”与物流领域的深度融合,构建一种闭环回收模式,将政府、行业协会、包装生产商、电商平台、快递企业以及消费者等参与主体紧密衔接,搭建多方企业互利共赢的物流生态圈;设计全面覆盖的包装循环路径,实现线上交易和线下回收的深入联通,以智能物流技术和实时信息监管改善现有回收模式“散、乱、杂”的现状;支持研发更经济、实惠的绿色环保包装材料, 树立更高标准的环保包装规格;加强对厂商生产、快递公司环保使用、垃圾站环保处理的监督等。